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三大球”及深化足球领域改革的决策部署,提升足球人才培养质量,3月27日,山东体育学院智慧赋能“3+4”校园足球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顺利举行。副院长李新,体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连世,山东体育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认知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蒲志强,以及来自各相关二级单位的领导、博士17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卢朝霞主持。
此次会议聚焦培育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3+4”贯通式培养转段考试专项测试,旨在为足球青训的高质量智慧发展贡献力量,与会者围绕足球智慧场景应用、足球选材标准、转段机制智慧赋能、自主科研知识产权构建等关键议题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李新强调,智慧赋能在校园足球人才培养进程中意义重大,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慧赋能已成为推动校园足球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的核心驱动力。智慧赋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引入校园足球领域,更是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地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支持。为了切实落实智慧赋能,李新指出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专业的工作团队与工作小组,工作团队的组建要涵盖足球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大数据分析人员等多领域专业人才,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而工作小组则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与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组建团队和小组之后,明确工作任务与制定工作方案是重中之重,应紧密围绕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来设定,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球员的技术特点、身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为个性化训练提供依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比赛场景,提升球员的实战能力等。工作方案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详细规划每一个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进,整个工作要始终围绕需求和目标任务进行高效运作,不断优化流程、创新方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蒲志强分享了在足球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基于博弈对抗的足球推演技术、足球智能采集与分析的实践案例,并提出了“3+4”人才培养专项测试和培养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建议。他指出,足球比赛因其大时空跨度、高动态不确定性等特点,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典型挑战性场景,其团队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率先开展了“AI+足球”交叉研究和应用,该技术通过AI理解足球比赛复杂态势,优化博弈决策算法,已在职业代表队和青少年比赛中取得显著成果,这一技术将为足球比赛带来赛前推演预测、赛中辅助决策、赛后评估复盘等颠覆性变革,其研究成果将为该项目提供智慧赋能,助力校园足球青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AI技术的辅助,校园足球人才选拔、训练和评估将更加科学、精准,为培养更多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冯连世从学术研究的专业视角出发,对“3+4”校园足球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展开了全面且深刻的剖析。在他看来,这一项目对于培养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是推动我国足球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能为足球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和高质量人才。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冯连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首先,要以足球为核心切入点,积极融入AI技术。借助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模拟功能,为青少年球员量身定制训练方案,精准评估训练效果,让他们在科学的训练体系中快速成长。其次,必须加强自主研发,不能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迅速推动项目落地,有效解决技术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两张皮”状态,使足球教育与科技真正深度融合。最后,要尽快成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足球专业知识,还要拥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团队应不断拓宽眼界视野,关注国内外足球教育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项目的持续优化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山东体育学院在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精神风貌,也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校园足球选材育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参考。未来,山东体育学院将继续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智慧赋能的优势,全力推动“3+4”校园足球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深入实施,为中国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