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我院“您好,明德英”大学生“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来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伴着当地老人深情哼唱的《沂蒙山小调》,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每位实践团队成员精神上又都受到了一次洗礼。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占地面积约1100多亩,由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常山古村、沂州城等六部分组成,其中明德英故居,王换于故居,李桂芳“火线桥”旧址等尤为著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在阡陌交通的原貌村落,我们循着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寻访到了现在仍居住在这里的丁姓老人——丁爷爷。丁爷爷说,“他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的山上,这是一片神山”。
在这片桃李满行的神山之上,雨越下越起劲,水雾漫漫的沂蒙山,蒙上了一抹神秘色彩。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想迫不及待的给自己的孩子讲讲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动人故事。
古井、石碾、碉堡、土楼,在这片纯朴而厚重的的土地上,感受着这里的红色印迹,我们仿佛看到了用乳汁救护我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看到了创建地下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看到了带领31名妇女跳进汶河中,用门板搭起一座“人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看到了陈毅、罗荣桓等将帅们率领人民子弟兵和沂蒙人民与敌人英勇拼杀的场景。
这一刻,我们身临其境,我们仿佛懂了“明德英”,我们懂了“沂蒙精神”后面的十六个大字: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磅礴大雨中,习总书记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要?;ず驮擞煤煤焐试矗罅胙镆拭删?,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泥泞的道路上,实践团队成员们卷起裤脚、撑牢雨伞,我们必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加自信、更加有力的步伐。